查看原文
其他

2024 年了,软盘没有被淘汰,还成了这些音乐人的最爱

方嘉文 爱范儿 2024-03-08
科技残影?音乐灵感!
 我时常好奇,现在的年轻人在看到 Windows 系统里的 C 盘时,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没有 A 盘和 B 盘吗?当他们在编辑文档,按下「保存」按钮时,会有一刻不解那个方形的 icon 到底是什么东西吗?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软盘💾。2024 年,软盘像是某种数字世界里的残影,间歇性地出现在我们的屏幕上。对于像我这样有幸在小时候还用过它来上电脑课的人,它则是怀旧念想的符号。谁能料到,对一群音乐人而言,这「老掉牙」的储存碟盘,还可以是创新和灵感的载体。用软盘做音乐,也是一种朋克我爱的就是这种格式的限制性,想要用那么少数据来表达可不容易。
住在匈牙利的 Mark Windisch 说道。在过去十多年来,Windisch 在运营一家只做软盘音乐的厂牌 Floppy Kick。最开始的时候,他想用一种「极致」的格式来做一个音乐项目,恰好又在阁楼找到了些空白软盘,于是开始试验并做了张专辑。在过去几十年来,最大储存容量只有 1.44MB 的软盘,一直在部分小众音乐人的实验列表中。没想到的是,它近些年来发展势头居然有增无减。根据音乐专辑交易平台 Discogs.com,软盘专辑在 2020 年来推出数量超过了 500 张,比 80、90、和 00 年代的软盘专辑加起来都多。在一张照片大小都去到 3、4MB 的今天,1.44MB 容量的可能性实在有点难想象。回到数据没那么爆炸的 90 年代,歌手 Billy Idol 曾在发行专辑「Cyberpunk」时曾配套附上有额外内容的软盘;索尼音乐也会为 Michael Jackson、Cyndi Lauper 等歌手专辑配上软盘,提供额外的视频片段或歌手屏保图片。Billy Idol 当年专辑附赠的磁盘在今天,Kai Nobuko 的一大爱好就是用这些 1.44MB 的 3.5 英寸软盘做总时长为 10 分钟左右的迷你专辑:最开始我做的是 MIDI 音乐,它们很小,所以放软盘没难度。
后来,我开始用 FastTracker(软件)来做采样音乐。我得做蛮多低比特率实验才能找到让音乐在保持足够小的情况下,听起来(对我来说)还是好听的方法。
蒸汽波爱好者无疑是软盘音乐的一大重要社群。这种常常通过把采样音乐减速、混响,自带 lofi 感的松弛音乐,可以说是和磁带以及软盘这种富有时代感的载体天然地合适:我试过最多能在软盘里放三首歌。它们都压缩到疯掉,但还是挺好听的。
我自己听的时候也感觉我没啥能投诉的。它听起来足够好。
Strudelsoft 也是专注于软盘音乐的厂牌,其创始人 Sterling Campbell 认为,蒸汽波群体本来就特别爱实体音乐专辑:蒸汽波界的人很爱实体专辑。你在社交媒体上能看到很多人展示自己的磁带收藏,动辄价值几千美元。这些人里很多人永远都不会播放这些磁带,只是放在架子上。
Strudelsoft 上的产品刚开始做软盘音乐时,他发现这个载体也很受欢迎:我的第一个张专辑给名为 Cat System Corp 的蒸汽波音乐人做的,大概制作了 20 张。大概 8 秒就被抢光了。
圣地亚哥音乐人 Matthew Isom 就很喜欢软盘,因为它「比磁带便宜,也好看,有很多不同颜色和设计。」Loser Crew Recordings 出品好了,假如你终于买到了一张软盘唱片,你要怎样才能听?现在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到网上买个 USB 接口的软盘驱动器,然后用 OpenMPT 或 WinAmp 这类软件就能听。当然,你也可以去搜寻一台配有软盘光驱的旧电脑。对于也会用软盘发音乐的 Remute 来说,这个播放的艰难也是美妙的一部分:用旧电脑来播放更好玩……就像是你在努力争取去接近音乐一样。
真·电子音乐除了用作承载音乐的载体,软盘在 DIY 社群里还启发了更多有趣的玩法。工程师 Dino Fizzotti 把一张张软盘变成了自己的专辑藏品。怎样把一张专辑「无损地」放在软盘里?Fizzotti 聪敏地在软盘里写入他想放的专辑的 Spotify 链接,然后用一个自制的「软盘音乐播放器」—— 软驱+树莓派改装 —— 来播放。

每次想听什么专辑,只需要直接把软盘放到软驱里,音乐就能播起来,并且没有随机播放或跳过曲目的选择,就老老实实按顺序地欣赏专辑。刚提起用来读取软盘的软驱,在一些人手里就会成了真正的「乐器」。通过用控制器来调节软驱读取的动作的频率,这些创作者因此可细调软驱发出的机械声。组合多个软驱,转眼你就有了一个小「乐队」。

当然,「真·电子乐」爱好者们才不愿意只停在软驱上,再加上硬盘、扫描仪等各种平常你还烦它们吵的电子产品,我们就升级到了「电子管弦乐团」,能演奏更为复杂和多层次的音乐。2022 年,波兰工程师 Paweł Zadrożniak 就用 512 个软驱,16 个硬盘以及 4 个扫描仪,组成了一支豪华乐团。请欣赏👇

不愿死去的软盘在音乐创作者以外,还有一群人离不开软盘。当我说离不开时,我是指他们的工作真的极度依赖于软盘。这些年里,日本政府一直还要求员工用软盘以及 CD-ROM 等载体来递交传输官方文件。直到今年 1 月 31 日,日本数字大臣河野太郎在两年前发起的「向软盘宣战」活动才获得成功。日本经济产业省表示,在这个财政年度后,政府将不再要求用过时的实体媒体来提交文件。然而,很多大型的工业刺绣机器和切割机器都仍然依赖软盘来传递设计资料,因为它们的诞生之初还是「软盘时代」,或者是行业惯性使然,只要软盘还能用,机器设计就不变。有的工厂已经实在找不到软盘了,于是开始升级,但也只是升级到 USB 模拟器。除此以外,更为离谱的就是航空业了。有新更新发布时,我们需要把它下载到两张 3.5 英寸的软盘上。
然后我们会把软盘拿到飞机上,更新飞行管理系统。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小时。
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的货运航空公司 Geosky 的维护经理 Davit Niazashvili 说道。Niazashvili 要维护的,是两架已经有 36 年历史的 747-200 飞机,最初是在 1987 年交付给英国航空公司。而且,这个动作每隔 28 天就要进行一次,全球有个统一的时间表。现在,这个时间表的排期都已经排到了 2029 年。现在已经很难买到软盘了。我们通常都在亚马逊买。
它们很敏感很容易坏,所以只能用三次那样,然后就得丢了。
这不是一个问题。只要还有软盘,我们就满意了。
然而,无论 Niazashvili 如何阔达,软盘的日子一直都在倒数中。在 2009 年左右,大部分软盘都已经停产了,所有人都在消耗二三十年前产的存货。Tom Persky 将自己称为「最后一个还在做软盘生意的人」,他因为从前「没抓住时代脉搏」囤了一批软盘,而到了现在成为了业内重要软盘供应商。Tom Persky每天,Persky 能售出大概一千张软盘,他大概只有几十万张的存货。至于全球的库存,他也说不清:全球来说,我们总体的库存都是来自 10、20、30 年前生产的。那个库存总数是固定的。
我们这一天天的都在消耗它。我真不确定一共有多少。
它应该也很庞大但分散。没人手上有 50 万张软盘,但也许有 50 万人手上会有十张。
然而,Persky 今年也 74 岁了。他准备再做 4 年也退休了。

168 万元!仰望 U9 正式发售,比亚迪用两大「黑科技」再造超跑


苹果造车失败内幕曝光:错过收购特斯拉,Jony Ive设计了一辆没有方向盘的Apple Car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2024 年了,软盘没有被淘汰,还成了这些音乐人的最爱

方嘉文 爱范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